IEC发布关于电池安全和性能的标准
对移动零部件的新要求
增加了对危险带电部件的要求
增加了对电池系统设计的要求
系统锁闭的新要求
对电磁兼容性的新要求(EMC)
加入了激光传播试验的程序
ISO国际标准《航天系统——航天器空间碎片减缓详细要求》正式发布 2022年7月,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ISO 23312《航天系统——航天器空间碎片减缓详细要求》(Space systems-Detailed space debris mitigation requirements for spacecraft)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 空间碎片历来是国际航天界持续关注的焦点。实施空间碎片减缓行动、抑制空间碎片的产生,是保护太空环境、维持太空长期可持续利用的最有效举措。ISO 23312规定了无人航天器的空间碎片缓减详细要求,包括:避免在轨正常运行期间故意释放空间碎片;避免在轨解体;任务结束后处置航天器;估算剩余可用推进剂质量;制定和实施空间碎片缓减计划。适用于无人航天器有关空间碎片减缓方面的研制、在轨运行、离轨处置及再入等。 ISO 23312由中国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具体负责起草,于2017年11月向ISO递交提案并于 2018年初正式注册立项。历时5年的研制过程中,编制组与法国、英国、俄罗斯、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技术专家经过了多轮沟通与协商,处理技术意见200余项,顺利完成了各阶段工作。 ISO 23312的制定和发布,是我国积极参与外空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外空命运共同体、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的生动实践。 截至目前,由我国主导制定的航天领域国际标准已发布20项,发布和在研总数累计达29项。
中国海洋钻井技术领域首部ISO国际标准发布 6月6日,由中国海油牵头起草的ISO 3421 《石油与天然气工业—海洋隔水导管下入深度与安装设计》正式出版发布。这是中国海洋钻井技术领域以“模型、算法”为核心的首部ISO国际标准,也是继2017年中国海油牵头发布中国石油装备领域首部国际标准模块钻机国际标准(ISO 18647)之后的石油行业领域中海油第二部、全国第六部国际标准。 该标准是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研发团队在海洋钻井隔水导管、深水浅层钻井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科研成果走向标准化、国际化的成功实践。隔水导管是海洋钻井的“咽喉要道”,是所有海洋油气井建井的必备结构物。ISO 3421旨在为全球海洋石油工业提供海洋隔水导管入泥深度精确预测、稳定性校核与施工控制等技术,适用于浅水和深水油气勘探开发领域。该国际标准推荐的设计方法和技术已在渤海、东海、南海西部和南海东部百余个油气田现场应用与验证,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并推广应用至巴西、西非、墨西哥湾的海外区块。 该标准的成功发布,标志着我国以“模型、算法”为核心的海洋钻井技术尤其是深水钻井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到部分领跑的重大突破,也填补了ISO标准体系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为全球标准化建设贡献价值。 据悉,2017年9月,研究总院在日本东京ISO TC67 年会上提出ISO 3421 标准起草新提案,2018年4月通过ISO投票正式立项,以中国海油代表中国牵头成立全球起草工作组。自立项获批4年多以来,起草工作组通过在美国、线上视频等方式组织召开多次工作组会议,讨论相关技术条款。最终,该标准以100%赞成率通过投票,顺利出版发布。
信息来源 中国标准信息服务网